| | |
臺南府城軸帶地景改造競賽
〔地景改造競賽。台南。台灣〕〔公共空間。城市廣場。街景。景觀設計〕〔競賽〕
%E5%B0%81%E9%9D%A2.jpg)
位於臺南藍帶與綠軸交匯點、著名五條港,
匯集歷史、文化、商貿、景觀於一街區。
臺南市計劃拆除中國城、修繕海安路,
解決因其造成的街道與開放空間斷裂。
中國城曾是運河盲段,然昔日親水已不再。
藉由此次契機東引水元素,串聯環城綠帶,
讓新空間與過往記憶相輝映成為時代新地標。
水往東延伸至運河端點,創造親水木平臺、
下沈水景廣場,由階梯噴泉入廣場形成水池;
最後在中正路口的運河之心市民廣場,
以具有船與帆意象的叠水作為端景。
用中國城地下一層作廣場聯通金華路兩側,
周邊作文創、講堂、展示,呼應氣候與回憶。
地面層與空中平臺層與綠地趣味交織,
平臺層次形成遮陽,面河大草坡成觀夕地標。
城牆與運河港口最能代表臺南開埠初期,
擷取轉化磚牆元素:包覆通風塔與地下入口;
綿延意象呼應古城圍合;直線鋪面引導行人,
與曲線構造物、不規則舊紋理對比饒富趣味。
項目名稱|臺南府城軸帶地景改造競賽
基地面積|48,000 ㎡
設計日期|2015年
工程日期|設計競賽
景觀設計合作團隊|原象設計
更多作品介紹請點擊:
.jpg)
項目位於臺南藍帶運河與綠軸海安路交匯點,也屬於著名五條港歷史文化街區
.jpg)
將運河的水元素自中國城段東引,串聯海安路環城綠帶
.jpg)
在運河端點創造親水的木平臺、水景廣場,以具有船與帆意象的叠水作為端景
.jpg)
從堆棧的階梯式噴泉,進入基地中央的下沈式廣場,形成中央靜態景觀水池
.jpg)
面對運河的大草坡,將成為運河畔觀夕陽的地標空間
.jpg)
使用現代的材質與建築語匯,其綿延的意象呼應了古時城墻的圍合感
.jpg)
磚牆意象體現在直線鋪面,與曲線構造物與兩側不規則的舊時紋理行程饒富趣味的對比
%E5%B0%81%E9%9D%A2.jpg)
擷取在地元素磚墻,包覆海安路通風塔與地下出入口
.jpg)
在中國城基地上,為了響應舊時記憶、炎熱氣候的,創造一處復層的開放空間
.jpg)
利用中國城目前地下一層作下沈水景廣場聯通金華路兩側,周邊可作為文創、講堂與展示
.jpg)
擷取在地元素磚墻,轉化後以新的建築景觀語匯加以詮釋
.jpg)
地面層與架高的空中平臺層
.jpg)
平臺層與綠地形成趣味的交織關系
.jpg)
不同層次的平臺自然的形成許多遮陽空間
.jpg)
市民休憩遊玩於其中
位於臺南藍帶與綠軸交匯點、著名五條港,
匯集歷史、文化、商貿、景觀於一街區。
臺南市計劃拆除中國城、修繕海安路,
解決因其造成的街道與開放空間斷裂。
中國城曾是運河盲段,然昔日親水已不再。
藉由此次契機東引水元素,串聯環城綠帶,
讓新空間與過往記憶相輝映成為時代新地標。
水往東延伸至運河端點,創造親水木平臺、
下沈水景廣場,由階梯噴泉入廣場形成水池;
最後在中正路口的運河之心市民廣場,
以具有船與帆意象的叠水作為端景。
用中國城地下一層作廣場聯通金華路兩側,
周邊作文創、講堂、展示,呼應氣候與回憶。
地面層與空中平臺層與綠地趣味交織,
平臺層次形成遮陽,面河大草坡成觀夕地標。
城牆與運河港口最能代表臺南開埠初期,
擷取轉化磚牆元素:包覆通風塔與地下入口;
綿延意象呼應古城圍合;直線鋪面引導行人,
與曲線構造物、不規則舊紋理對比饒富趣味。
項目名稱|臺南府城軸帶地景改造競賽
基地面積|48,000 ㎡
設計日期|2015年
工程日期|設計競賽
景觀設計合作團隊|原象設計
更多作品介紹請點擊: